论中医药与国民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

  • 2020-06-27 16:22:08
  • 来源:星河网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政府及社会知名人士和中医药从业者或许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医药事业较公开和直接、坦荡且激烈的一次大讨论。政府层面也出台了部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文件,如《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的通知》《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防治方案(试行)》等,而以中医药或中西医药结合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取得了明显疗效。

        笔者多年从事均衡管理研究,并出版了《均衡管理》一书。早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就建议笔者写篇中医药方面的文章,从均衡管理角度全面解析中医药事业,驳斥一些抹黑中医药的舆论。2018年春,笔者到黑龙江工作,把灵芝、黄芪、人参等中草药当茶饮、菜肴辅料后,结果竟没有发生常态的感冒等疾患且体质大增。看到最近关于中医药的讨论,欣然撰此拙作,专业术语不当之处,还望读者宽谅。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创举,是治疗疾患、强身健体和繁衍不息的根基,尽管在原始社会和早期中医药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一些巫术等神秘色彩,这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是可理解的。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思想的转变,各个朝代都开始非常重视规范中医药的管理及制定各种标准,先后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等中医药大家及《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扁鹊内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等名著。

微信图片_20200226090916.jpg

        国际中医协会原名誉主席、德国人曼福瑞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曾说说:“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决非耸人听闻”“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名’。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

        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因为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加上农耕文明相对密集的人口,自然灾害、瘟疫、战争频发。据《中国疫病史鉴》的不完全统计,仅从西汉到清末,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死亡10万人以上的瘟疫就有多次,内外战争更是不断,包括涿鹿之战、炎黄大战、中俄战、魏蜀战争、安史之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战争等。每次的自然灾害、瘟疫、战争都要伤亡大量的民众,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年混战、安史之乱、太平天国运动等死亡人数都在千万以上,但中华民族人口数量却一直在增加,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果不考虑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因素,那么中国现在人口数量将达到20亿,这里面就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医药的功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一直伴随和保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例如少数民族体质都相对比较强悍,这与他们以中医药治疗疾患有很大关系,包括当年红军的万里长征,在缺医少药,极度寒冷、饥饿、疲惫、缺氧和污浊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中医药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中医药就没有现在这样蓬勃发展的中华民族。

以史为证,西医也是从草药、理疗及巫术起始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传教士在把基督教带给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和医药学,西方教会医院遍布中国沿海城市,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西方麻醉剂的出现以及19世纪初盘尼西林(青霉素G)的出现,确实在手术及治疗感染类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使国民对西医药产生了信任,西医药很快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

        实际上,西医的全称“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大概起源于15世纪中叶,至今约500多年历史。西方国家的历史也有3000—5000年不等,那么在500年前西方国家有什么方式治疗疾病?毫无疑问,也是用草药、理疗及巫术等方式,只不过他们可能叫西草药,我们叫中草药,包括西方国家到了18世纪提取的各种西药大多也是从植物提取的。这里面有个社会问题,就是真正的东西方深度融合大约从18世纪开始,由于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西方的早期医学资料传到中国的并不多,造成相互认知和交流不足,形成相互认识不够的局面。

        实际上,竭力反对中医药的美国也只有短短的500年历史,而且是移民国家,那时恰逢西医药的概念出现,并陆续出现计量器具、显微镜等仪器,科技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所以美国人信仰西医药也是可理解的。有趣的是美国著名医学博士F·巴特曼著的《水是最好的药》一书风靡全球,倡导患有感冒、痢疾等轻疾不要住院打针吃药,该理念受到西方国家的热捧,其实中医几千年前就是这个观点,一直把白开水作为中药,叫做“黄汤”。

微信图片_20200226091630.jpg

        笔者1988年去美国,到过欧洲、中南美洲等多个国家,也喜欢做一些社会调研、民间交流,并发表过一些有关华人华侨在海外生存发展的文章。其实在西方国家的民间层面也是非常钟情中医药的,坊间传说在欧美及中南美洲很多高级官员及企业家的保健医都是以中国为主的亚裔中医。

地缘政治、利益驱使让西医药排斥中医药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是统治阶级的独享名词,维持地缘政治的核心要素就是经济、文化。这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有关,包括国内发展及对外发展,一些资源禀赋富有、人口较少的国家大都追求自我发展。而一些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匮乏的国家就要谋求对外发展,如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就是由于国内资源难以维系持续发展,需要掠夺或永续占有他国资源而引起的。

        纵观世界发展史,公元前及十世纪以前,由于交通、人口数量等原因,地缘政治的竞争大都在小范围内进行。十世纪后,中华民族的地缘政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8世纪初开始逐步走向衰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逐步恢复,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良好的地缘政治。

        教育、医疗、文化是地缘政治的基础,西方国家为了维护保障自身的地缘政治,所以就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不断的侵蚀中国。发挥西医药具有诊断快速、准确、可量化、见效快等优势,采取舆论宣传或收买一些品质低劣国人等手段打压中医药。与此同时,一些近代名人对中医药的一时误读或被人断章取义的语言也成了西方国家攻击中医药的借口,如梁启超、傅斯年、胡适、汪精卫、鲁迅等。包括1921年2月23日国民政府曾莫名其妙的颁布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后因国民竭力反对而废止。

        通过对中医药的排斥打压,一些西药、医疗设备大量进入中国,获得了大量钱财,促进了西方国家地缘政治的不断强大。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不断萎缩,国民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地缘政治也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微信图片_20200226090923.jpg

以均衡管理视角倡导中西医药融合发展

        实际上,中医药和西医药都各有特色,因地缘政治和人之逐利本性,两者有适度的排斥和竞争也是正常的。1840年前中国除邻邦外,与西方国家交往相对较少,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强大既仰慕又嫉妒,因地缘政治及利益驱使,先后发生八国联军侵占中国、日本侵略中国、16国联军侵略朝鲜等战争,通过侵略达到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的目的。《道德经》全球发行量高达5000万册、日本的武士道源于儒家思想、日本的管理源于《孙子兵法》、韩国与日本的汉方起源于中国、计算机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周易》、大炮机枪的弹药来自中国的火药等就是证明。

        其实中医药、西医药本是一脉相承,都是源于草药和理疗,只是西医药进行了量化及提取合成药后使用方便,中医药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诊脉及用药方式,日本、韩国的汉方就是把中西医药的优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东西方都认可。

        曼福瑞德·波克特曾在接受《科技中国》的采访时说: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中医除了还有一部分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毫无疑问,中医药在治未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确实有效,针刺、艾灸、正骨、推拿、按摩、拔罐、练功、刮痧、食疗等具有价格便宜,治疗方便等特点,但也存在诊断的准确性及对炎症治疗、重症治疗疗效慢等问题。

        西医药在快速诊断、治疗炎症、重症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也存在被动式治疗、成本过高,为治病而治病的缺陷。

        其实,如果人类能在医疗方面摒弃地缘政治、利益驱使,推行中西医药科学结合,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健康长寿水平。例如在治疗感冒方面,西医主张不使用抗生素打点滴,采取休息、大量饮水、增强自身免疫力的方式治疗,这是典型的传统中医疗法。但资料显示,国民年均输液8瓶,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倍,总数高达100亿瓶以上,这里面很多是感冒患者,按每瓶80元计算,就是近万亿,几乎和中等省份的年GDP相媲美,这是一种悲哀。

        从敬畏自然角度上,保障生命权、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医疗事业不应该过度服务于地缘政治及获取暴利,如战争法规定攻击医疗队、医疗所、医疗机构的建筑物和运输工具、医院船和医务飞机以及医务人员等是被禁止的战争手段,就是佐证。

科学施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出台了系列保护和支持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关于中医和西医结合的工作报告》《关于继承发扬民族医药学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中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

        资料表明,2017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突破10亿人次,医疗收入达到3648亿元,接近医疗机构总收入的10%。2018年我国医疗机构100.5万个、医院3.2万家、药店49.8万家,全国门急诊总量超过83亿人次,卫生总费用约57998.3亿元占GDP的6.4%,人均卫生总费用4148.1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元。2018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2122亿元,其中中医药8442亿元占比26%。

        可以看出,尽管国家从管理层面不断的扶持中医药事业,但所占比重依然很低,这应该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将中医药事业纳入重要国策。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现有扶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达到或超过扶持互联网、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力度,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加大财政及金融投入,鼓励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就医人数及医疗收入由目前的10%左右达到60%以上。

微信图片_20200226090937.jpg

        二、深化教育宣传,倡导中西医药结合。中医药、西医药各有专长,应充分融合,应减少或杜绝相互排斥。充分发挥教育、媒体、社会团组织作用,做好各种教育宣传工作,以理性及开放的心态,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融合发展,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三、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诊疗标准。借鉴日本、韩国的汉方经验,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制定系统诊疗标准。鼓励中医在诊断时使用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疗基础上,采用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定量。

        四、加大中医培训,构建人才梯队。扩大中医药人才培养范围,引导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开设中医药专业。制定民间老中医传帮带体系,鼓励老中医到教学课堂传授经验,构建中医药事业的人才梯队,促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

        五、鼓励以森林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目前我国500种中药材中约有300余种中药材实行了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高达7000万亩,大多都是在农田种植。由于大多数农田被化肥农药污染,中药材也难独善其身,应鼓励以46亿亩大森林为主导进行中药材种植。

        六、加大放宽中药材转向药食同源的力度。鉴于中药材的特殊属性,监管部门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加大对副作用小、无配伍禁忌、滋补性强的中药材转化为药食同源的力度,让更多的百姓享受低成本的治未病和健康养生。 

        七、扶持重点中医药机构,以榜样促进发展。甄选基础设施完善、科研力量雄厚、团队凝聚力强的中医药机构进行重点扶持,包括对现有的50万家药店,部分转化为中医药店,开展店内诊疗业务。

        八、强化政府监管。加大对中医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那些利用封建迷信、无证经营的假中医进行严厉地打击,促使中医药事业规范、透明、稳健发展。      【星河网】


责任编辑:星河网 祁文海
  • 分享到:

星河网  2020-2027  

官方网站:星河网  国际网址: http://www.xhsktvw.cn/

网站名称:星河网 文化定位:文化门户 文化方向:联合传媒

本网投稿交流信箱》whch111@126.com  

@星河网2025北京 官网:www.xhsktvw.cn 宗旨:开启文化新时代 筑梦产业新征程     

本网络平台 联合官网入口

官网:www.xhsktvw.cn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1

官网:星河网.中国      工信部网络备案:ICP2024015282 -2

星河网 2025阶段性接入DeepSeek - 探索未至之境  https://chat.deepseek.com/sign_in


网站版权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转发的世界文化产业各种资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讯、资料、数据、信息,均为星河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未尽事宜详见本网单页免责声明。本网热诚真诚欢迎世界各界友人联谊、交流及合作共赢,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作出应有的责任、使命及更大的贡献。 

星河网全球战略合资伙伴》: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国家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 中社社会发展基金会夕爱工程北京康养基地 全国老干部康养事业办公室 

星河网络新时代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美国中国企业家协会 团中央-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网 星河网-斯卡布罗集市新锐文旅品牌平台 北大纵横集团 中农未来控股集团 晞致格集团 国普网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  拥军爱警网 

星河网络中长期阶段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国家品牌总网 喜善会 全国老干部健康养生保健网 全国老干部健康事业优品评选中心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 新商务周刊 华夏融媒体联席会核心合作单位 中报聚焦市场调查中心  拥军爱警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作家报·拥军爱警》专刊、国普网视拥军爱警频道编委会 海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  拥军爱警网 融媒体中心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 中南建筑集团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专家委文化基地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班招生办公室  全国廉政与法治建设研修基地  责任天下 华夏高新  森济堂集团  北京龙文化集团  中视玲珑来喜文化集团  万君畅集团 苏州市吴江鹏豪丝绸有限公司 国华泰龙集团 隐空间  广东天星传媒有限公司 国信商学  禧福汇 融创集团 林盛果业 星河网络文化集团  星河文化产业集团  星河实业发展集团  央视娱乐百分百  央视善行天下 央视德耀中华栏目组等 传奇之果 星河书画院 星河生物 星河影视 星河文旅 星河商业 福成集团 鸿盛集团 百灵集团 星河肿瘤康复集团 星河康养 国医康集团、叶天士中医馆 中国贸易报-环保周刊 天九集团 全国工商联 橡树网 右江论坛 星河酒业 星河茶业 星河特产 中视集团 星娱影视 京乐坊 北京二商集团 法治中国 星河商业 星河商务 星河酒店 星河三农 星河电商 鲁芯智能 旅 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朝阳鸟化石博物馆 牛河梁红山文旅小镇 新农村-小平房村 龙兴矿冶 旭华农业 南山果园 美乐电子 等企业事业 信息 管理 服务 诸中心 等 更多》企事业单位、组织 2025年度产业协作工作更新中

--------------------------------------------------------------------------------------------------

【主管单位:星河网编辑委员会  文化强国编辑委员会 星河时空(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星河网CEO·总编辑 祁主任  星河网 2020--2027 全权管理运营  2025~ 2035规划 版权所有】

************************************************************************

星河网  版权所有                     使  

版权所有©星河网2025,www.xhsktvw.cn,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星河网2025 by www.xhsktvw.cn,All Rights Reserved。

************************************************************************